【巴山楚水凄凉地】“巴山楚水凄凉地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一诗,原句为:“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多年、身处偏远之地的孤寂与悲凉。本文将对“巴山楚水凄凉地”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背景信息。
一、
“巴山楚水凄凉地”是一句富有诗意的表达,描绘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(巴蜀)和长江中游一带(楚地)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。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常被视为边远、荒凉之地,尤其在政治动荡或战乱时期,更显得冷清萧瑟。诗人用此句表达自己长期被贬、远离京城的失落情绪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偏远地区的普遍看法。
该诗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。它不仅是对地理空间的描述,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。
二、相关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 |
原文 | 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 |
作者 | 刘禹锡(唐代著名文学家、哲学家) |
创作背景 | 被贬朗州(今湖南常德)多年后回京,因政治原因再次被贬 |
地理范围 | 巴山:四川、陕西一带;楚水:长江中下游地区 |
情感基调 | 孤寂、凄凉、无奈 |
文学价值 | 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|
历史意义 | 反映了唐代士大夫阶层的处境与心理状态 |
三、结语
“巴山楚水凄凉地”虽只寥寥数字,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力量。它不仅是地理概念的体现,更是历史与人文交织的象征。通过这一诗句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命运起伏,也能体会到他们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坚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