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乘人之危的成语故事是什么】“乘人之危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时,趁机占便宜、谋取私利的行为,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含义
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中记载:“楚子围宋,宋人告急,晋侯欲救之。子犯曰:‘君其许之。’……晋侯曰:‘不可。夫子(指晋文公)以德报怨,今以德报德,何如?’……楚子退舍,而宋人不从,于是晋师伐郑,郑伯出奔。晋侯曰:‘吾不能以乘人之危而自利也。’”
解释:这个成语的意思是,在别人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,趁机占便宜、谋取利益。常用于批评那些趁人之危、不讲道义的人。
二、成语故事简述
在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争霸。一次,楚国围攻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援。晋国大臣子犯建议出兵救援,但晋文公认为此时出兵是“乘人之危”,不符合仁义之道,因此拒绝了出兵。后来,晋国虽出兵,但并非为了帮助宋国,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,最终导致宋国未能得到真正的援助。
这个故事反映了“乘人之危”的行为不仅不道德,而且可能带来不良后果。
三、成语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示例 |
贬义词,用于批评趁人之危的人 | 他见我生病,便想借钱不还,真是乘人之危。 |
描述不正当的商业行为 | 这家公司利用客户资金紧张的机会,提高价格,简直是乘人之危。 |
用于历史或政治背景 | 在战乱时期,一些势力乘人之危扩张势力,加剧了局势动荡。 |
四、总结
“乘人之危”是一个具有明显道德批判意义的成语,强调在他人处于困境时不应趁机谋利。它提醒人们要秉持道义、尊重他人,避免因一时之利而损害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。
成语 | 乘人之危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 |
含义 | 在别人遇险时趁机占便宜 |
用法 | 贬义,用于批评不道德行为 |
例句 | 他趁我病重,借机抬高房价,真是乘人之危。 |
现代应用 | 商业竞争、人际交往中常用来谴责不义之举 |
通过了解“乘人之危”的成语故事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,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公平与诚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