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】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,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。这部书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,而且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那么,《资治通鉴》到底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呢?以下将从内容、体例、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。
一、内容概述
《资治通鉴》全书共294卷,约300万字,记述了从战国时期(公元前403年)到五代(公元959年)共1362年的历史,时间跨度长达1300多年。其内容涵盖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方面,是一部系统、全面的历史编年体巨著。
该书的写作目的明确,即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,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,帮助他们治理国家。因此,《资治通鉴》不仅是一部史书,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政治读本。
二、体例分析
《资治通鉴》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史书体例。所谓编年体,是指按照时间顺序,逐年逐月地记录历史事件。这种体例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,便于读者把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。
与纪传体(如《史记》)不同,编年体不以人物为中心,而是以时间为线索,将各种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,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。
三、主要特点
1. 编年体结构: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。
2. 史料丰富:广泛引用正史、野史、笔记等资料,内容详实。
3. 语言简练:文字精炼,条理清晰,便于阅读和理解。
4. 注重政治:强调历史对现实政治的借鉴作用。
5. 评价客观:作者力求公正,避免个人偏见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书名 | 《资治通鉴》 |
作者 | 司马光(主编),刘攽、刘恕、范祖禹等协助 |
体例 | 编年体 |
记载时间 | 公元前403年—公元959年(战国至五代) |
总卷数 | 294卷 |
字数 | 约300万字 |
写作目的 | 以史为鉴,资政育人 |
特点 | 编年体结构、史料丰富、语言简练、注重政治、评价客观 |
五、结语
综上所述,《资治通鉴》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,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,还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,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。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之一,《资治通鉴》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引用,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