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卒不及防的意思】“卒不及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,让人毫无准备。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仍有一定的表达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卒不及防 |
拼音 | zú bù jí fáng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晋侯梦与楚子搏,楚子伏其冠而献其玉,曰:‘此吾君之赐也。’晋侯惧,卒不及防。” |
含义 | 指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。 |
近义词 | 突如其来、措手不及、猝不及防 |
反义词 | 有备无患、防患未然 |
二、成语解析
“卒”在古汉语中有“士兵”之意,但在这里是通假字,通“猝”,意为“突然”。因此,“卒不及防”可以理解为“突然之间没有防备”。
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,通常用来形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了某种状况,比如战争、灾难、意外等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战争或冲突 | 敌军突袭,我方卒不及防,损失惨重。 |
自然灾害 | 山体滑坡突如其来,居民卒不及防。 |
意外事故 | 车辆失控冲入人行道,行人卒不及防。 |
四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不要混淆“卒不及防”与“猝不及防”
“猝不及防”是更常见的说法,意思与“卒不及防”相同,但“猝”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。
2. 注意语境搭配
此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3. 避免滥用
如果只是“突然发生”的事情,并不一定需要使用该成语,根据语境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更为恰当。
五、总结
“卒不及防”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,强调的是突如其来的事件和缺乏准备的状态。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多,但在写作或正式表达中,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“措手不及”的情绪和情境。
通过了解它的出处、含义及使用方式,可以帮助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精准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