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学经典《大学》全文及解释】《大学》是儒家经典“四书”之一,原为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后由宋代朱熹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与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编为“四书”,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教材。《大学》主要阐述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念,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“三纲领”和“八条目”的思想体系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一、《大学》原文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
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二、逐句解释
1. 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“大学”指的是大人之学,即成人之学,旨在培养具备高尚品德与治国能力的人才。“大道”即人生的根本道理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,亲近百姓,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。
2. 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“知止”是指知道目标所在。“定”是内心坚定,“静”是心无杂念,“安”是内心安宁,“虑”是思虑周全,“得”是有所收获。这是一条由内而外的修养过程,强调内心的安定是实现一切的前提。
3. 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世间万物都有根本与枝节,事情也有开始与结束。如果能分清主次、掌握先后顺序,就接近“道”的本质了。
4.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这段话提出了“修身—齐家—治国—平天下”的递进关系,强调个人修养是治理国家、安定天下的基础。而修身的关键在于“诚意”和“致知”,而“致知”则来源于“格物”。
5. 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这是“八条目”的完整逻辑链:“格物—致知—诚意—正心—修身—齐家—治国—平天下”。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,才能逐步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。
6.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
无论身份高低,所有人都应以修养自身为根本。这是《大学》的核心思想之一。
7. 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如果根本(修身)混乱,却想让枝节(治国、平天下)变得有序,那是不可能的。同样,如果忽视重要的东西,反而重视次要的,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。
三、总结
《大学》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治国的重要指南,也是现代人提升自我、追求人生价值的重要参考。它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,主张从个人做起,逐步扩展到家庭、国家乃至天下。这种由内而外、由己及人的思想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
阅读《大学》,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儒家思想,更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条通往“明德”与“至善”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