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芙蓉国里尽朝晖全诗解释】“芙蓉国里尽朝晖”出自毛泽东的《七律·答友人》,全诗为:
> 九嶷山上白云飞,帝子乘风下翠微。
> 斑竹一枝千滴泪,红霞万朵百重衣。
> 洞庭波涌连天雪,枫叶林疏映日辉。
> 芙蓉国里尽朝晖,谁持彩练当空舞?
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61年写给友人的,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。其中“芙蓉国里尽朝晖”一句,意境优美,寓意深远。
一、诗句解析
句子 | 解释 |
九嶷山上白云飞 | 描绘了湖南九嶷山的壮丽景色,白云飘动,象征自然之美与神秘感。 |
帝子乘风下翠微 | “帝子”指舜帝,传说中他巡游至此,乘风而下,描绘出历史与神话交织的画面。 |
斑竹一枝千滴泪 | “斑竹”即湘妃竹,传说舜帝死后,其妻娥皇、女英悲痛落泪,染红竹子,象征哀思与忠贞。 |
红霞万朵百重衣 | 描绘了美丽的云霞,如同女子的衣裙,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。 |
洞庭波涌连天雪 | 洞庭湖水波浩渺,仿佛与天边的雪色相连,表现壮阔景象。 |
枫叶林疏映日辉 | 枫叶稀疏,阳光洒落,营造出秋日的宁静与美丽。 |
芙蓉国里尽朝晖 | “芙蓉国”指湖南,因多芙蓉花而得名;“朝晖”意为早晨的阳光,象征希望与新生。 |
谁持彩练当空舞 | 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阳光下舞动彩带,象征革命的活力与美好愿景。 |
二、全诗主旨总结
毛泽东在这首诗中,通过描绘湖南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传说,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爱,同时也寄托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希望。诗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,也有对现实的赞美,语言华丽而不失气势,体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与深厚的文学造诣。
三、整体评价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毛泽东 |
创作时间 | 1961年 |
主题 | 爱国情怀、自然美景、历史传说 |
风格 | 壮阔、抒情、富有诗意 |
语言特色 | 华丽典雅,兼具浪漫主义色彩 |
思想内涵 |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芙蓉国里尽朝晖”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,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。
以上就是【芙蓉国里尽朝晖全诗解释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